乾清门前的所有人等不分贵贱,全部跪拜听诏。
“宣勋卫郑直奉天殿奏对。”答应口齿清晰,简单明了的宣读。
郑直应了一声赶紧起身,向游移不定的张仑行礼后,这才在那个答应的带领下向奉天殿走去。不似旁人所想,他心中没有激动,反而感到了惶恐。
咋回事,真定的事发了?帮定国公太夫人的事发了?还是他筹划北镇抚司的事发了?亦或者当初塞外私市的事发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经过通传,当再次传来宣召后,郑直走进奉天殿。
一进大殿他就看到内正中端坐着一位头戴冲天冠,身着琵琶袖衮龙袍的中年人。左右两边各有二人,其中右边是两个身穿蟒袍的中官,而左边则站着一位缝锦鸡胸背的红袍文官,还有身穿红色元始袍的钟毅。
郑直来不及多想,赶忙跪拜。他记得书上看过,要三叩九拜,却不想才跪下就听到有人开口了,声音孱弱“免了。”
“平身。”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补充一句。
郑直赶忙四足伏地,保持叩首“臣,勋卫司勋卫郑直,谢主隆恩。”这才起身,却依旧不敢抬头。
“郑勋卫的《郑注五千言》读之奇芬异馥,沁人心脾。”弘治帝起初并没有在意进来的郑直,可是对方这一套走下来,让他有了好感。待郑直起身后,说明宣召用意“近日崔部院和钟大真人将要为我大明斋醮,然尚缺一首青词,钟大真人向朕推荐了郑勋卫。望集我大明之文坛英豪成不世之华章。”
小主,
钟毅出身隆兴观,郑直曾经在隆兴观待过六年,这些瞒不住人。任何一个想要接近皇帝的人,他的一切皇帝自然也会了解的尽可能清楚。如今钟毅为郑直争取了这么一个机会,弘治帝不好驳了面子。可是对方能不能做好,做的到底好不好,标准都在弘治帝的一念之间。
郑直立刻领旨,他晓得这位锦鸡文官是谁了。崔志端,道士出身,目下是礼部尚书掌太常寺事。此人乃是主上最信重的道门法师,地位甚至超过了龙虎山的张天师。
同时晓得,这就是钟毅给他的好处。心中咒骂,这个假杂毛也不提前通通气。突然记起当初他给钟毅介绍隆兴观时,曾经自夸过对于青词倒背如流。没想到对方记性这么好,两年前的事都能记住。
不过郑直也没有妄言,他在隆兴观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誊抄历代青词,那些据说可都是孤本。就算过了这么久,郑直依旧可以不打磕巴的背出其中的精品。于是他先问清楚了规矩,然后煞有介事的沉吟起来。
弘治帝本来打算命题之后,打发对方回去,待做好后送来。不想瞧这意思,郑直是要当场完成,不由惊奇。这青词可不是谁都能写的,没有相当功底,就算勉强写出来也是要贻笑大方的。可显然,郑直底气很足。
约莫一炷香之后,郑直拱手道“可以了。”
弘治帝点点头,右手边一位中管走出,将郑直引到殿左一张书案旁。正端坐的一位翰林官起身,收走桌上的几张纸,站到一旁。
郑直眼神好,立刻将纸上的内容看去几分,记录的是‘帝诏勋卫郑直对’。上个月弘治帝命重新设起居注,郑直当差时听人讲了,不想他还能有幸添上一笔。
收敛心神后,郑直来到书案旁,提笔在青藤纸上书写。却是一气呵成,毫不停顿。待他停笔之后,那老中官立刻将青词呈送御前。
郑直则赶忙让到书案外,等着翰林再多加几笔。不想那翰林一脸鄙夷的瞥了眼郑直,没动。
弘治帝面带微笑,接过青藤纸看了看,粗读几句不由坐直身子,同时看了眼肃立阶下的郑直。仔细读了一遍闭上眼睛,片刻后,又睁开眼将青词再次读了一遍,这才让人传给了左手的崔志端。
大伙都是要脸的人,崔志端仔细读完,爱不释手,却还是递给了钟毅。钟毅自然知道实情,郑直写的都是历代青词之中精品中的精品。不过碍于他和郑直的身份,不予置评,片刻后又将青词递给了老中官,由其再次呈送到了弘治帝面前。
“可能再做?”弘治帝不动声色的问了一句。郑直这青词写的绝了,其他人的作品跟郑直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也正因如此,他对这件事存疑。毕竟推荐郑直的是钟毅,旁人写青词总要斟酌词句,有时候要写一整日,可是郑直竟然只用了一炷香多一些的工夫,太过匪夷所思。
“臣领旨。”郑直依旧恭敬的回复。他原本准备见好就收,可是翰林官的怠慢让他心生不忿。反正已经被人家鄙视了,他干脆再接再厉,总要得些好处,否则白让人家瞧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