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有人陷入困境,可以抵押转让土地,来完成国家税赋,国家也可以从土地转让中获取更多的交易税。
周厉王和荣公正愁着如何增加国家税赋,一听太傅有办法,周厉王听完后,觉得确实可以增加税收,还能稳定那些欠宗周税赋的人,不至于把他们逼成流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是周厉王将此项差事交给太傅申侯办理,申侯借此机会将周公,召公,毕公调任大司徒,大司寇和周九师主帅。掌管了国家土地建设,司法体系和部分宗周军队的建设权。
申侯和毕公,周公,召公四国并且暗地签订联盟,毕公负责召集国人进入军队充数。
周公,召公负责土地合并,申侯辅则将申戎,姜戎归到三国替三国国君耕作土地。
公元前861年,在申侯主持的新政下,宗周前期确实税收增加,然后随着土地合并完毕,四国国君和卿士们,依靠着自己固定的贡赋按时缴纳给周天子。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申侯等人将国内不管是国人还是野人,竟然都被四国联合起来,统统转化为了周九师的士族阶层。
这些人无需缴纳任何赋税,却能享受到士族军队免除税赋的政策。
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真正具有战斗力的周九师人数,大约只有六千左右,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来自申夷和胡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逐渐被兼并,宗周的税收急剧下降,呈现出断崖式的滑落态势。
与此同时,四国则持续不断地开垦荒地,使得整个西部地区都成为了申侯、周公、召公和毕公的崭新领土。
随着欲望的不断膨胀,申侯指使他的外甥赵安父,趁着为周天子养马屯田的机会,在赵城一带向北扩张开拓荒地。
赵安父与毕国联手合作,从太行山南鳌一直到绵山之间,大规模地砍伐树木,将山脚下方圆数里之地开辟成了数千亩的肥沃良田,并将其命名为“千亩”。
申侯趁机把自己所属的大量姜戎人口调到了千亩,同时还安排了许多西戎人在此负责养马和守卫。
由于这里气候宜人、水土肥沃,短短几年间,千亩就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产粮区域,申,周,召,毕开始富得流油。
欢迎阅读下一章,千亩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