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李倧,在得到朱威杀了两个使者,秦成将他们的先头部队打退之后,二话不说立马从刚刚收复的平壤退走,并且再次遣使者前来,想要以女真占领数年的三道半送给大明,以保朝鲜不灭,并且往后每年进贡翻倍。
如此条件,换个其他人过来,肯定就应下来了,但是朱威无动于衷。
因为他深知朝鲜这个国家的恶心,
朝鲜从中国得到的好处,可谓是数不尽,单单是壬辰倭乱这一条,他们就还不清了,而他们呢?
却对中国不存感念之情,反有怨忿之意。恶意污名化中国,出力最大的大明军队功绩,被他们向朝鲜百姓隐瞒真相,而因为他们导致战场失利的屎盆子,却往中国头上扣。
不过说实话,朝鲜的这种毛病,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惯出来的。
因为很多事哪怕大明知道了,也是当做笑话听罢了,有时候明知对方做法过分,也不去点破。而是以此为筹码,向朝鲜要更多的好处,这让朝鲜觉得反正都要给大明好处,不如让心中再痛快一些。
长此以往,两方竟然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平衡。
而在壬辰倭乱之后,朝鲜国内过高估计自己的战略地位,过分夸大作为中国“战略屏障”和“前哨阵地”作用,以此居功自傲,反而觉得自己有恩于大明。
对于朝鲜的战略地位,大家应该也都知道,最长处不过千里的纵深,快马不到八日就能跑完,这还是因为山多的缘故。
这么点纵深,早已失去“战略屏障”的价值。
当然了,朝鲜对于大明最大的作用不是他的战略位置,而是他大明藩属国的名义。
大明的藩属国和朝贡国,还有数以百计的羁縻卫所,虽说都是仰仗大明鼻息而活,可是他们自己也有自治权力。
因为从古至今,中原王朝是不断向外扩张的,中原王朝周边国家对于这个强大的邻居,心中又怕又敬。
一方面以中原王朝能够接纳自己为荣耀,一方面又怕被吞并。
朝鲜为大明藩属国之首,其他的小国都看在眼里,若是对朝鲜动手,其他藩属国必将人人自危,对大明整个统治体系都会有影响。
可是如今,朱威已然不在乎这些了。
哪怕这些藩属国全都脱离大明,对于大明如今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只要大明能够再次强大起来,他们还会乖乖的朝贡。
国家尊严,从来都是由强大与否决定的,并非是怀柔仁义道德。
朝鲜,其实可灭可不灭,对朱威要做的事,影响不大。
可是朱威就是要灭,就像他说的那样,让他冲动这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