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梁山技术人才大摸底

这里的文化人不是说那些举人进士,而是那些认得不少字,但是科举无望,肩不能扛,手不能拿的读书人或者私塾先生。这些人普遍身体瘦弱,灾荒年间能跑到东京的身体都算不错了。碰到文风盛行的北宋都城,他们肚子里的那点东西也拿不出手,也只能在旧窑厂里苟延残喘。

这里面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周昌,竟然是秀才出身。即便是秀才又如何?东京城里随便扔一砖头都有可能砸到好几个秀才,王伦当初都做过东京城里的破落秀才。

现在好办,这些文人都到梁山大学里做教员。梁山的文化课通识课程需要大量的人手。

梁山大学有个规矩,但凡是能当上教员的,不管你是教文化的,教技术的还教种地的,一个月有50两银子的零花钱,一年就是600两。

这钱少么?一点都不少。

北宋一个县令的月俸也就是30两银子,当然了还有一些加俸、禄粟叀⒅疤锷兜模加来加去,一个月也就50两银子左右,有的还不到呢。

王伦给一个月50两银子的零花钱,这些教员们睡觉都能笑醒,现在王伦就是用棍子打他们都不走。

都说要尊重技术,尊重人才,拿什么尊重?拿钱尊重啊。

后世一些老板一边说某个员工的技术厉害,工作重要,一边给人家5000块钱工资,这不叫重要,这叫忽悠。

王伦恰好是实在拿钱的人。

王伦提议拿出两的银子作为基金,但凡是手艺有所长的人,在经过报备衡量之后,都可以建作坊,拉人头,产东西,东西大家觉得好的话就直接到济州府开店,为梁山赚取营收。后来大家知道这个信息之后都疯了,命都豁出来要大干一场。

有几个老头子,颤颤巍巍拄着拐棍,但是人家种了一辈子地,什么时候种什么,什么地适合种什么?老头闭着眼睛就能说出个四五六来,你能说这样的人不重要?现代的大宋朝可是没有后世的技术人员,也没有那么多农学院的毕业生,直接就是种地看天,老天爷给多少,他们就收多少,即便这样,那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