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魏广德最后和张居正一番商量后,就把傅应祯贬官外放。
本来,张居正是要夺了他的官身,判流放戍边的,这次魏广德求情才保住官身。
只不过经此一遭,他的仕途也差不多到头了。
张居正反应如此之大,不仅有杀鸡儆猴的意思,傅应祯奏疏里也多有犯忌讳的地方,把张居正比作王安石,这才是张居正恼怒的根源所在。
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出名的,甚至列入中国四大变法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变法包括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商鞅变法流传最广,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由商鞅主导的变法,旨在废除旧有的封建制度,推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通过重农抑商政策、统一度量衡、实行军功爵制等措施,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其后续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则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主要以汉化改革为核心,包括改穿汉服、改说汉语、迁都洛阳等,这些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的统一,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发生在北宋中期,前者主要由范仲淹领导,旨在解决当时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包括整顿官僚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加强中央集权等,虽然最终因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其提出的许多改革理念对后来的王安石变法产生了影响。
后者由王安石主导,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试图解决财政困难、加强中央集权并推动经济发展,这些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也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而且因为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政见不合,直接演变成党派斗争。
傅应祯把他比作王安石,张居正能不生气吗?
这不是咒他改革失败,还是什么。
不过好在,傅应祯这个人并没有逮着张居正开炮,而是劝告皇帝,多少留下点面子。
而现在刘台直接弹劾张居正,可就是另一回子事儿了,学生告老师,千古奇闻,绝对会在历史上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魏广德不在乎刘台死活,可担心因此让张居正重翻旧账,把傅应祯又拉出来祭旗。
有个刘台就够了,没必要牵扯他人。
“你去吧刘台的奏疏抄一份送过来,马上。”
魏广德可不想拿下这个烫手山芋,很难处理好吧。
不过,他也要看到刘台弹劾的内容,才好应对此事。
等芦布出去忙活的时候,魏广德才端起茶水喝了一口,心里感慨一句,幸好隆庆五年的会试他因故没有主考,不然张居正还不以为是他私底下搞出来的。
确实,在古代发生这样的事儿,一般都不会认为是学生擅作主张,都会和他的老师联系在一起,会认为他们是受人指使所为。
毕竟,才入官场几年,经不起别人的忽悠很正常。
六七品的小官,懂什么,又凭什么认为可以弹劾首辅。
要是背后没人指使,是决计干不出这样鸡蛋碰石头的事儿来的。
不过也是好笑,张居正既是傅应祯的座师,也是这个刘台的座师,傅应祯还算给老师留脸,没有直接说是张居正的不是,而刘台就太不是个东西了,直接把老师告了。
其实,到这个时候,魏广德还没有把刘台弹劾张居正的事儿太上心,认为不过就是因为考成法在地方上推行后,巡按御史根据地方官员为了催缴赋役做出的一些事儿,据理请求朝廷暂停此法。
魏广德没少听到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任务,逼出一些家破人亡的惨事,至于因此流离失所的,那更是罄竹难书。
太多了,都已经麻木了,不想听了。
以往朝廷不催,乡下的甲长、里长看人家确实困难,也会和胥吏商量,先欠着。
当然,这么做胥吏们也不是没好处,谁不知道大明的制度,说不好什么时候一道旨意下来,这些积欠就免了。
到时候,这些积欠可不就哼哼了.....
有了考成法,这样的情况自然就不会发生。
官老爷的帽子都戴不稳,下面的胥吏也麻爪,说不定就把自己开了。
毕竟胥吏按照后世的标准,虽然是衙门里长期需要的工人,但也只能算是没有编制的临时工。
只有极少数幸运儿,有机会被举荐获得品级,成为编制内的人员。
不过,那还都是大明开国那些年,读书人少,官员缺乏的时候才会出现。
现在嘛,胥吏出头已经变得非常难,还要时刻提防被官老爷拉出去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