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这科考生算得上是他的门生,可哪又怎么样。
他们已经不是贡生,而是进士了,是天子门生。
虽然说起来天子也是他和张居正的门生。
帝师,说说就好了。
实际上,这段时间,张居正倒是对给万历皇帝朱翊钧上课很是关注,不仅亲自安排翰林讲官,还专门按照小皇帝的年龄,编制了专门的课本。
张居正带着一票翰林认真给小皇帝上课,可是把万历皇帝朱翊钧整麻了。
毕竟小皇帝还是很贪玩的,特别是早些年隆庆皇帝还在时,就比较偏袒朱翊钧,迟迟不愿让他读书听课,就是担心还在太小受不住,所以一直拖到他十岁才安排出阁。
没办法,皇室对太子的教育,要求是比较高的。
对朱翊钧来说,听其他老师讲课,那是真的很难受,也就是魏广德的课简单些。
讲一讲张居正安排要说的经意,然后就和小皇帝谈天说地,讲讲朝政趣事儿。
除了宫中给朱翊钧布置的写作外,魏广德很少另外布置作业,偶尔还会带着小皇帝出宫到街上去走走,所谓体察民情。
小主,
对此,魏广德也是事先和张居正说过的。
用他的话说,那就是皇帝高高在上,可也离不开五谷杂粮,让小皇帝适当见识下民间的烟火气也是好的。
至少让小皇帝知道,他所学的本事,不是用来处理奏疏里那些冷漠的文字,而是要护佑这一方百姓。
百姓在哪里?
宫里自然是见不到的,所以就要走出去,看看大街上来往穿梭的行人,看看城外田间地头辛勤忙碌的农人。
“对了,上次户部拨银修缮大同边墙的事儿,不知二位考虑的怎么样了?”
上次,魏广德看到户部今年要拨银五万两到大同修缮边墙,五年累积要拨付二十六万余两白银后,就先把奏疏压下来。
当日和张居正等人说起,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
在张居正看来,即便已经和俺答汗签订大同和议,可不代表就可以废弛边疆武力。
这修缮边墙的银子,该用还是的用。
至于魏广德提议把这笔银子拨给大同,但不必修缮边墙,地方上拨银修缮墩堡就行了。
银子作为军费,让大同编练一支万人规模的军团,从大同各卫所抽调精锐仿蓟镇军,编练出一支集成车马步营的军团,可不比修长城强多了。
当时说到最后,只说大家回去再想想,银子在户部,此事暂时搁置,一时半会儿倒是没太大影响。
今日魏广德提起,自然就是想问问他们到底想好没有。
魏广德可不愿意继续砸银子在没什么卵用的长城上,毕竟那东西看似防守严密,但实际上耗费太大,真正效果趋近于无。
当然,此话魏广德早前就和他们说过,只不过个人看法不同,魏广德也很难勉强他们接受他的观点。
张居正没说话,而是看向吕调阳。
见此情景,吕调阳轻轻咳嗽两声,这才开口说道:“次辅大人当日提议,我回去想了好些天,不过还是不敢苟同次辅大人之言。
边墙建造,自有它的道理,否则当初也不会耗费巨大完工。
虽然边墙屡有被鞑虏突破,可未必说明其没有可取之处。
据我所知,虏骑破边,大多都是趁着边墙年久失修才有机可乘,而非我边墙守卫不牢之故。”
魏广德当然知道,吕调阳的话其实也没错。
毕竟,蒙古人也不是傻子,面对完好的边墙,要翻跃过去也是不容易,自然会找毁损城墙。
面对这种城墙,蒙古人大多采用挖土的方式,直接把边墙外填出一个斜坡,让大队骑兵可以从此翻跃过去。
若是城墙有损毁就更好,土都能少弄些。
有时候,若是队伍过于庞大,他们还会用畜力可以破坏边墙,直接砸出一个更大的缺口,供他们的大部队通过。
而边墙明军即便再多,面对大队蒙古军队,也是杯水车薪,徒呼奈何。
这种情况,说起来人家还真就挑的没有修缮的边墙进行翻越,但并不代表着只能翻越这样的地方。
实际上马芳就对修缮边墙很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边墙最大的作用就是通风报信,也仅此而已。
毕竟他当初就在蒙古部族里生活过,对他们的作战方式是很熟悉的。
“正是,我思考的结果和和卿一样,边墙不仅要修,还应该加固。”
说到这里,张居正看了眼魏广德,才继续说道:“上次善贷所说,虏骑破边有很多办法,其中堆土就是翻越边墙的一个方式,虽然需要耗费半天时间,还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但说起来确实也是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