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对铜镲,一个铜锣,一起500块钱。
铺首铜环,跟他之前猜测的能到清朝时期一样,刘老板跟沈老板看过后,说是清中期的物品。
这个不算多见,常顺尽量喊了一个比较高的价格,块钱。
做生意,特别是古董生意,藏品好的情况下,价格喊高点没坏处,大不了等对方砍价。
要是喊低了,那样起点太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跟重生前整个古玩行业冷冷清清的情况不一样,现在的收藏行业,行情逐年变好,整体呈现上涨的趋势。)
东西两人都很喜欢,他说的价格他们肯定会还价,一般都是对半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能对半砍,证明物件值那个价。
在常顺的坚持下,他们花了8000块钱。
形似帽子的那个老香炉盖子,之前他认为是民国时期的,但沈老板看过后,说也能到清朝,刘老板的观点跟他差不多。
这个价值要低不少,1500块钱。
写有“某某航运管理局”的杠铃,比较有纪念意义,300元。
“刘老板、沈老板,你们先看看这根棍子跟木棒的材质。”
常顺把擀面杖、竹节形木棒拿出来递给他俩时说道。
两人一人一个,把它们接到手里看了起来。
刘老板拿着的是紫檀木的擀面棍,沈老板手里拿着的是黄花梨的“无拐之棍”。
“老沈,把你手里的竹节棍递给我看看!我们换换!”
看了大概一分钟,刘老板把擀面棍递给沈老板时说道。
“好!”
说完他俩又换着看了一会儿。
“小常,想必这两件物品的材质,你肯定清楚,说说价格吧!”
沈老板已经看完,把擀面棍握在了手里,问价道。
“我当然清楚了,你手里现在拿着的棍子,是紫檀的,还是紫檀里面的上品。
刘老板手里拿着的木棒,是黄花梨的,同样是上品。
两件东西,都还是老的,怎么说都能到民国时期。
价格的话,我就说个最低价,擀面棍2万,大木棒3万,你们看看能不能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