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赞给出的粮食下降的理由也很明确:苏常巨大的田亩重新分配以及布匹价格的下降,调和了苏常巨大的市场需求。
这话如果是专业人士听,估计马上就明白了。
但刊登到报纸上,一些士人看到后就懵了。
后来有人解释,苏常田亩从集中被打散后,地底下长出来的粮食,从以往每年上缴一大部分给地主,到现在90%自留,个体户家庭出现了粮食结余。
当然,有人开始质疑这种说法了:新政才推行一年,怎么可能这么快就立竿见影?这个公孙赞也不怎么样嘛!简直胡说八道!
又有人解释:在太康七年,苏常的粮食和匹布出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在粮食丰收的季节,自耕农们尚未来得及卖粮食,那些地主乡绅们率先卖粮食了,是他们大量对外抛售粮食,对广大的粮食市场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推力,推动了太康七年五月粮价的微降。
对于这个解释,很多人更加不服气。
这他妈的说的哪到哪?
什么他妈的叫地主乡绅们率先抛售粮食,导致粮价下跌?
他们脑子里面装满了密密麻麻的米田共吗?前线两军还在对峙,他们把粮食率先抛售?
甚至有官员痛斥这种没有常识的言论。
后来《江宁日报》上有一个笔名叫晏哥儿的人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阐述了户部尚书公孙赞那句话的意思。
苏常个体户今年粮食增多,自耕农本身的需求因为预期便好,而推动了个贷的发展,银行个贷推动自耕农对布匹的提前消费。
据有关人士统计,苏常今年上半年布匹需求量增加了200%。
增加的人数几乎全部是自耕农。
他们将银行贷款买地的一小部分钱拿出来买了布匹,原因是之前实在太穷了,许多人十几年都没有换过衣服。
眼瞅着有田了,手里贷款还有一点点没有用完,就购买了布匹。
别看这一举动稀疏寻常,敏感的商人们已经闻到了商机。
既然自耕农出现了第一次提前消费,那么等到他们收割粮食的时候,多余的粮食,一定会拿出来一部分去卖钱,更别说他们还背负了银行的贷款。
粮食售卖预期就摆在了这里,接下来数月,肯定有相当数量的粮食涌入市场。
地方上的乡绅大户们家里粮食本来就多得吃不完,他们当然会提前抛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