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衰弱,朝纲不正。
如今的大汉天下,北有曹操,南有士颂孙权,三家基本已成鼎足之势。
大不了加上西北雍凉一隅之地,和远在辽东的公孙康一家。
想要复兴汉室,让天下人想起刘家才是天子,才是正统。
真是太难了。
当然,短期来说,士颂和孙权完成正式议和,江夏郡这个所谓的“中立”缓存点,也失去了意义。
从前,双方处于敌对状态,所以双方境内的商人,冒着极大风险,也要拖着货物进入江夏。
现在,则有了更安全的选择,别的不说,孙策西征的那一条路,他们完全可以沿着当商贸之路走。
小主,
若是把时间线拉长一些,士颂低头和孙权达成和谈,只有可能是士颂也感受到了来自北方的压力。
曹操,那个和自己纠缠了半辈子的敌人,一个死死压制住了自己的敌人,竟然如此快速的扫清了北方,要不了多久,只怕就可以再次南下了。
“主公何故叹息。”诸葛亮从帷幕中走出,脸上带着笑容,即便是对刘备内心的想法有所了解,但看破不说破这点涵养,诸葛亮还是有的。
刘备微微摇头,对诸葛亮说道:“孔明,你是了解士颂为人的。这位楚侯心气之高,和常人颇有差异。”
“从前孙权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士颂求和,士颂都没有同意。如今士颂又向南平定了南海边的扶南国,按理说是实力进一步恢复,却在这时选择了低头,同意了孙权的求和,想来是那曹操,即将要南下了吧。”
“嘿嘿,数年间横扫北方,平定四州,讨伐塞外,乌桓低头,还真是威风啊。”
“看似危机,却又何尝不是主公扭转乾坤,恢复汉室江山的机会呢?”诸葛亮说完,微微摇动羽扇,眼神中充满自信和坚定。
“孔明你给我做的四分天下之谋划,当真可能实现吗?”刘备再次回想起自己第三次去拜访这位青年时的情形。
说是因为躲避战乱,诸葛亮从襄阳卧龙岗一路南下,来到江夏郡隐居,自己听说了他的大名,前后三次拜访,终于请得这位先生相助,当时,诸葛亮为他提出了一套战略规划。
那一天,简陋的草庐之中,刘备终于见到了有着隐世大贤之名的诸葛亮,向他表明了自己身为汉室宗亲的志向,那便是恢复汉室江山,再次中兴汉室。
而诸葛亮,也是略微思索,便同意为刘备出谋划策。
不论是从他内心,还是他们诸葛家的安排来说,这都是他的使命。
“如今,曹操占据北方,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之。士颂广有荆,交,益三大州,又向南开拓南疆,割据于西面,此乃君之助力。”
“此番场景,站在将军之处,举目望去,四面受困,似乎丝毫无破局之法。”
“然正所谓物极必反,月满则亏。如今天下均衡之势,尚未成型,曹操与士颂之间,必有一次决战。将军之机,便在此间。”
诸葛亮说完,从身后拿出一幅东汉十三州的疆域图,挂在披风之上,便开始了他的指点江山之举。
“噢?”刘备听到自己还有机会,眼中出现了锐利的精光。
对于他而言,即便是看不到自己崛起的希望,他也绝对不会放弃,昔日有商臣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有齐国有田横五百士,宁死不降汉。
他刘备,本来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来当这汉朝最后的守节之人。
但听到诸葛亮说还有机会,点燃大汉即将熄灭的火苗时,他依旧充满了期待。
百折不挠,永不言弃。便是他刘备的精神所在。
哪怕一次次失败,哪怕蹉跎岁月,年近半百,他依旧胸怀壮志,豪情不减。
“不知这复兴汉室的机会在何处,还请先生指点迷津。”刘备再次拜伏在了诸葛亮的面前,为了求寻那一丝机会,他自然什么都放得下,何况是所谓的架子。
诸葛亮连忙扶起刘备,指着地图上的长江说道:“曹操平定北方,所需时间,快则一年,慢则三载。便定然会起大军南下,和士颂孙权决战于大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