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毫不在意地拜了拜手道:“你一路前来也是辛苦,你收下吧!”
使者再行一礼:“那多谢孔少府了。”
……
等使者离开后,孔融随即奏表朝廷,弹劾魏武未经州刺史同意私自迁民,目无朝廷法纪。并派人将奏表送往尚书台。
尚书左丞看到这奏表后不由大惊,连忙将此奏表交给了荀彧。
荀彧接过一看不由眉头微皱,他深知孔融以才情高洁、直言不讳着称,此番对魏武的弹劾,字里行间言辞犀利,却透露出几分不寻常的意味。
荀彧心中明白,魏武虽非出身显赫,却在边疆屡建奇功。河套地区地广人稀,百姓生活困苦,且时常受到外族侵扰,魏武迁民至此,不仅是为了增加当地人口,更是为了加强边防,巩固大汉疆土。此等壮举,本应得到朝廷的嘉奖与支持。
然而,孔融的奏表却将这一切描绘成了魏武目无朝廷、私自行动的恶行,这明显与事实不符,显然是想借此机会打击异己。
于是,他提笔撰写了一封密信,并让荀谌将此密信送往曹操那里。荀谌离开后,荀彧将孔融的奏表交给尚书左丞道:“这封奏表先压下去,暂不奏明陛下!”尚书左丞连忙行礼道:“诺!”随即接过奏表。
荀彧眉头紧锁端坐主位心想,魏武虽功勋卓着,但在这些老臣眼中,其非正统的出身与日益增长的威望无疑成为了威胁。
若此罪名一旦坐实,魏武面临的将不仅是个人荣辱的丧失,更可能是整个家族的覆灭,甚至可能逼得他走上谋反之路,这对于大汉边疆的稳定无疑是雪上加霜。
仅仅压下孔融的奏表只是权宜之计,孔融很有可能会联合百官于朝堂之上一起弹劾魏武,让陛下被迫妥协。此时必须要拖延孔融,等到曹操返回许都,从而稳住朝廷局势,震慑那些老臣!
于是,荀彧开始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广泛人脉,逐一拜访朝中重臣,包括那些与孔融交情不深或立场中立的官员。
荀彧的行为非为了一己私利或讨好任何人,而是为了守护大汉的完整与统一。魏武的存在,如同一道屏障,有效地遏制了游牧部落对中原的侵扰。一旦魏武倒下,那么袁熙极有可能趁机扩张势力,导致大汉分裂,出现南北异治的混乱局面。
这样的后果,是荀彧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因此,他穿梭于各派势力之间,努力为魏武争取更多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