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战争烈度的加剧,率先实行军屯制度的曹魏开始逐渐增加军户们屯田时上缴的抽成比例,至于其他待遇,就更是能省则省,能减则减,对此,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军户们根本就求告无门。
至于后来的府兵制,一开始诞生的府兵骁勇强悍,一些地方豪强武装的府兵部队,在着甲率上升后,甚至敢于正面硬撼当时不可一世的东魏具装骑兵。
然而,这种早期府兵虽然精锐,但耗费也更加惊人,像最为核心的内府兵,他们不仅完全不需要从事农耕,装备武器补给中,除了自备的弓箭、刀具外,其余的“甲槊戈弩,并资官给”,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专业化程度极高的职业士兵。
北周建立后,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府兵开始取代这些前辈,成为新的府兵建设模板。而唐代的府兵,主要就是这类成本更加经济、后备兵源更广的士兵。
唐代府兵同样有着自身的症结。这些以自耕农为基础拣选的士兵,极度依赖均田制所配给的土地。然而,唐朝到了高宗时期,土地不足的局面就已经变得相当严重,许多身处土地匮乏地区的府兵所能分配的土地不足标准配额的半数。
然而,他们所需承担的军事义务不仅没有丝毫减轻,反而因为屡次开边活动而大大增加。到了武则天时期,频频有府兵不惜自残身体逃脱征召。这种情况下,这些府兵的经济、社会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严格来说,府兵制的确立有着其历史必然性,然而,这种军事制度在唐代存续的时间并不算长,最迟到唐玄宗中期,由于府兵调配时的局限性,唐朝开始逐渐招募更加专业化的职业士兵。
招募职业军人,唐代这种募兵制的说法听上去似乎比之前的征兵制度要专业许多,可问题同样存在,与府兵制这种依靠庞大自耕农群体的征召制度相比,募兵的耗费之巨、时日之长,远超以往。
柳宗元就曾经上书称“六郡之师,厥数三亿,低首仰给,横拱不为,则沿淮以北,循河之南,东尽海,西叩洛,经数千里,赤地尽取,才能应费,是天下三支财去矣”。
唐代自中期开始,饱受募兵供养之繁,而到了宋代,这种情况没有丝毫好转,事实上,宋代财政最大的支出项就是军费开支,其中所列的“三冗”问题,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冗兵”。
和唐朝不同,宋代始终是以缺失幽云十六州的状态面对北方强敌,无山河险阻的情况下,只得“以兵为险”,军费开支甚至占到国库收入的七成以上。
即使这样,宋代给士兵们提供的待遇依旧不算高,尤其是禁军之外的厢兵和乡兵,更是低人一等,大多数只能在吃饱饭这一层次上徘徊。
同时,宋代自其太祖开始,对流民、灾民往往采取招募其青壮的方式维持稳定,这也导致各州县的厢兵人数虽多,却大而无当,只能承担一些战场上的辅助工作,作用几乎和民夫类似。
再加上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宋代士兵的地位之低,可想而知。也难怪面对狄将军的求情之词,当时的文官会说出“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这种话。
尽管杨熳在对前朝的一些政策进行评价时,言辞还是比较大胆的,但在说到宋代并顺便感叹了几句之后,就停下话题,不再往下说了,因为接下去的元代,属于是异族统治中原,没什么好说的。
元代再往下,就到了当今的明代,至于评论当朝的时政,杨熳可以在单独面对胡文霆时候畅所欲言,但让她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喷,她可没这个胆子。
于是,胡文霆在扫视了全场一眼之后,开口说道:“大家在听完杨姑娘的相关介绍之后,都有什么想法,也可以畅所欲言的说一说嘛。”
对于这种评论时政的话题,在座的人几乎都是首次接触到,因此,一时间大家都有些面面相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开口,开口之后,又该从何说起。
胡文霆就顺便点了有些跃跃欲试的李定国:“看来定国你很想说话啊,好吧,就由你来先说一下感受吧。”
听到胡文霆点了自己的名之后,李定国就先向胡文霆施了一礼,然后就胸有成竹开口说道:“老师,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啊,就是因为当兵的收入越来越低,到后来,别说是养家了,就是养活自己成问题了。这么一来之后,谁还能瞧得上当兵这一职业。
不过,在老师的手下当兵,是完全不用担心这些问题的,不仅平时为士兵们提供的生活物资和生活条件都非常的好,而且给的饷银好像也不少,再加上老师平时对任何一级的军人都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因此,大家应该都不会觉得自己从事的是一种‘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