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朝堂之上,却悄悄地流传着一条令人不安的消息:清军之所以扎营不动,并非因为畏惧明军的实力,而是在等待与朝中议和的时机。
这条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朝堂之上风起云涌,各种势力暗流涌动,言官们纷纷借此机会上疏弹劾杨嗣昌、高起潜等人,指责他们“调度失宜、备御失策”。言辞激烈,直指要害,似乎要将这两位朝廷重臣置于死地。
好在崇祯帝非常信任二人,将奏疏留中不发。
言官郭景昌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后,待到退朝之时,仍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乎,他回到家中稍作休憩便立刻挥毫泼墨,再次向圣上呈上一封言辞犀利的奏折,目标直指那备受争议的杨嗣昌。
在这封奏折之中,郭景昌可谓是丝毫不留情面,将杨嗣昌贬得一无是处。他怒斥杨嗣昌乃是个胆小如鼠、愚昧无知之人!每当听闻敌军来袭,杨嗣昌便吓得魂飞魄散,四肢发软,完全不知所措。
更可恶的是,此人还常常借口无法应战,屡屡错失良机,简直就是毫无半点胆识可言!这样的庸才,又怎能担当得起朝廷如此重要的使命呢?
面对郭景昌如此激烈的指责,杨嗣昌自然也是坐立难安。他惊恐万分地上书皇帝,极力辩解道:“微臣所反对的仅仅是那些轻率鲁莽的胡乱作战行为,并从未表示过反对与清兵交战啊!”
得知杨嗣昌深陷困境、备受煎熬后,卢象升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决定挺身而出为其分担一些罪责和诽谤之词。于是,他毅然决然地上书朝廷,为杨嗣昌辩解。
在这份言辞恳切的奏疏中,卢象升义正辞严地指出,自己从未有过轻率鲁莽或胡乱指挥战斗的行为;同时强调杨嗣昌也从未发表过任何反对与清兵交战的言论。
卢象升虽然名义上掌管着全国的兵马大权,但这封奏疏一经呈上,便无人敢再次就此事继续上疏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