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说国内学术领域的至高荣誉,那毫无疑问是两院院士了。
无论是科学院还是工程院,都标志着学术巅峰,提升声誉和影响力,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推动科技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
当选院士,在国内不仅仅是是一种学术界及科技界中非常高的荣誉和身份象征。
更意味着该人物在其专业领域内已经达到了卓越的成就,对科学技术或者工程技术发展做出了显着贡献。
不管是哪一行业,能够评上院士,甚至是有资格提名院士,都意味着这名学者至少是某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虽然说他在前两年的时候提名正式成为了一名‘长江学者’,具有‘小院士’的称号,也可以说得上是高层次的国家级人才了。
但长江学者距离院士,通常来说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跨过这道门槛。
甚至很多人熬了一辈子都没有跨过去这道门槛,毕竟每两年评选的一届院士当选的也不过是两位数而已。
对于长江学者来说,按照最近十年的统计数据,通常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长江特聘和国家杰青有机会成为院士。
而且就算是有机会,也需要慢慢的熬时间熬成果,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达到学术顶峰。
能够破格当选的,无一不是顶尖中的顶尖。
虽然早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的时候,他就有想过跟着这位未来应该会有机会摸一摸院士的门槛。
毕竟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中,他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赵光贵却从未想过这一天能来的如此之快,哪怕是提名,对于目前的他来说,这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
深呼吸了一口气,看着站在对面的徐川,赵光贵带着激动和感谢说道:“谢谢您的照顾和提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着一脸激动和感动的赵光贵,徐川笑着摆了摆手,将手中的装有碳基芯片的保护盒递了过去,开口说道。
“这并非我的照顾和提拔,我所做的只不过是让有成绩和有成果的人去争取一个属于自己的荣誉而已。”
“以你的成绩,早已经足够提名院士了。”
“真要说,这是你自己通过努力和汗水争取而来的,感谢过去的自己吧,那曾经无数个在实验室中熬夜爆肝的日子,都是你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路。”
对于徐川来说,拉帮结派这种事情向来是他最不屑的。
学术就应该保持学术的纯净,尽管这很难做到,但他的确一直在为国内的学术界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而努力。
尤其是对于那些有潜力值得培养的科研人员或学者,亦或者是那些已经做出了一定成果的人才,他从来都不吝啬于投入资源和资金,更不会卡住对方上升的道路。
相反,很多时候能够帮忙推一把,让他们拿到自己应有的资源或荣誉的时候,他都会帮忙。
就像赵光贵,一开始只不过是985高校的正教授而已,尽管在材料领域的确有所成就,但要说如果继续在高校中做研究待下去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可控核聚变研发阶段他单独带领一个项目组研究第一壁材料,还是后续掌控材料研究所进一步深入的扩展自己,都不是985高校能够提供的资源。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他自己足够的努力,且具有做科学研究的天赋。
如果没有这些,就算是将再多的资源塞到他怀里,那也无济于事。
身处当今学术界这个浮躁的大环境中,能够在管控一个研究所上千号人的同时,还不忘学习和科研上的深入自我挖掘与突破。
这种人才还是相当稀少。
他能给的,只不过是一个机会而已。
经历了几年时间的沉淀,徐川相信,即便是他成为了院士,也不会忘记学术研究才是自己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