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无国无根”的伊乌德人,眼里只有利益,谁管德其索伦民众会不会生活困难。
因此,大量经过伊乌德财团之手的物资,迅速占领了德其索伦市场。
他们比本土的君克财团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可以调动除中洲外的一切金融资源。
这样的情况下,德其索伦百姓餐桌上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少,但基本能吃饱。
但德其索伦的军工产能出现了问题。
工厂不缺原材料,缺的是熟练技工和壮劳力。
虽然大部分岗位被女人代替了,但那效率永远不过男人。
所有工厂的壮劳力,除了技术人员基本都充军了,这让军队的数量越发庞大,需求也变大了。
而产能下降直接拉低了前线部队的补给。
战前,一名德其索伦士兵可以拥有250发步枪弹,到了中期还能保证在220发以上。
和罗斯托夫交战后,一名前线士兵只有150发步枪弹,这个数字随着时间推移还在减少。
一方面是产能,另一方面是罗斯托夫境内那糟糕的道路。
实际上冬天还算好的,冻土层上还能跑马车,一旦开始化雪,那泥泞的道路绝对是同盟军的噩梦。
此涨彼伏之下,罗斯托夫放弃整个博兰之地后,成功稳住了战线。
大量经过帝国教官训练的罗斯托夫人赶到战场,军官一用才发现,真香.....
大多数罗斯托夫士兵都是从农奴中征召来的,他们麻木且不识字,军事素养相当差。
而把这些农奴丢到乌拉尔训练营三个月后,他们能很好的理解长官的命令,并且每人都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这在罗斯托夫贵族眼中很不可思议,但明国人生生做到了,要问是为什么?还得感谢帝国本土的各大酒厂。
为了提高罗斯托夫人的战斗力,帝国无所不用其极。
教官经过上面的允许后,直接用酒精奖励前来学习文化的罗斯托夫人,并用酒精雇佣了很多罗斯托夫教师。
很多时候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夜晚的训练营灯火通明,教室内,新兵们坐在小板凳上聚精会神的盯着老师后面的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