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让一台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很简单,可想要让成百上千台大大小小的仪器设备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且分毫不差,那可就相当的困难了。
不说其他,想想人类的队列,光是几十上百人能够同时做出同样的动作,且高度、角度丝毫不差,就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行,就知道这其中的难度了。
可偏偏GW-R的每一个动作,所需要的仪器设备,都比这个数量要多,难度自然也要的多。
但幸好,GW-R表现极好,每一项测试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用事实证明着机体的优秀,及项目的可行性。
那接下来就是搭积木一样,重复着装东西、测试,再装东西、再测试,直至具备战斗能力,第一阶段才算是完成。
不过这并不算完,后续必然还要进行改进和升级乃至换代,毕竟GW-R是基于飞燕二号改成的,而飞燕二号不管是技术还是其他,都已落后,不然也不会沦落为菜鸟们的训练机,但也正因为落后到‘不值钱’,他们才能拿到好几架飞燕二号,用来‘挥霍’的改造。
可一旦GW-R项目成功,那就不一样了,必然会得到很大的重视,就不会这么的廉价了,肯定会拨下更多的经费,用来建造更先进的机体,并且不会是旧机体改造,而是重新建造出更先进更适合的机体。
未来是美好的,现在是要努力的。
GW-R又完成了一组动作,停在了原地,打开了胸口的装甲板,让淤积的热气尽快的散去。
虽然说有散热系统,但厚重的装甲板,隔绝了不少的热传递,这一问题也在讨论之中,有的认为可以在背后开散热鳍,有的则认为可以放在两侧,还有的...
在意见达成一致,并计算完成前,这个问题暂时只能搁置,先用开启装甲板的方式来加速散热。
随着热气一起露出的,还有以高纯度能源为燃料的动力炉。
虽然说GW-R的动力系统是要用新麦克斯发动机的,但GW-R毕竟是战斗机器人,要装的话,需要进行适配性改进,所以暂时就先用高纯度能源发动机来代替,反正目前的测试又不涉及飞行,比麦克斯动力系统更早、发展的更成熟的高纯度能源发动机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