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着名的飞燕系列战机,所使用的wing动力系统,最初的测试机型代号为UN-XA和UN-XB,UN-XA是应对紧急事态的高机动力的小型机,UN-XB为专门用于运输物资、装备、人员的大型运输机。
但当时所使用基于WING动力系统开发的HPE宙/空发动机,其设计指标是被称为‘狂妄的理想’的比远程飞机飞的更远、比超音速飞机更快、比直升机更好的垂直起降、比运输机运载量更多、比航天飞机更好的往外地外。
为实现这一目标,不仅尾部装有大型喷射口,机翼和机腹也部署了喷射孔,可变式机翼内部安装推进用喷射孔,从翼后缘以自由的角度进行喷射,使主翼和喷射气流成为一体,同时还能通过控制喷射角度和改变主翼本身方向,使其成为升力发生翼和机体控制翼,从而实现超越以往机动的垂直上升、下降在内的自由飞行。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飞行方式,也是柏村团队的一次大胆尝试,不管是机翼还是喷射系统都要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对新材料的可靠性和整机的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尤其是作为核心的发动机,复杂程度翻了好几倍不说,输出动力的精确度也翻了十几倍。
如果把之前的战斗机发动机,比作一个煤气罐,那它对接的只是一个燃气灶,要多大火就开多大气,而现在呢,却是接了几十个管子,而且每一个管子所需的气量,不仅都不一样,而且还时刻都在变化。
平稳飞行还好,变动的频率和量不是很大,可一旦进行大角度的机动,那每一个喷嘴每一秒所输出动力都在频繁变动,而整架飞机几十个喷嘴、几百根管道,复杂程度高到让人头皮发麻。
而且还不只是频繁变动,在垂直起降时,瞬时输出功率之高,需要管道和喷嘴承受极高的温度和爆表的压力。
毫不夸张的说,这就相当于,要一把刀既能在豆腐上雕花,还能砍骨头,妥妥的甲方要求。
如果说之前的战斗机,只需要精确到小数点之后三四位就足以,那现在就需要精确到几十位才能实现要求。
代号为UN-XB的大型飞机还好,毕竟体积大,空间自然也大,能够安装足够的仪器设备以及安全装置,还有保护设施。
可UN-XA就不同了,机体本身的体积就小、可操作空间也十分有限,难度自然是极高,也是柏村团队攻关的重点、难点,光全尺寸的实验机就造了两架,进行反复的试飞和实验,以收集更多的数据。
一架是三科昌美负责试飞,而另一架的试飞员就是三浦胜人,在一次正常飞行状态和垂直起降形态的模式切换测试中,因主翼出现故障而机毁人亡。
但他们的血泪和汗水的付出,让WING系统进步飞快,通过了地球防卫军的认同和验收,并下拨资金,供柏村团队研发以wing动力系统为发动机的新型飞机——公正之翼(Project Fair-Wing),代号为FW-1和FW-2。
基本构造继承了作为WING动力系统验证机的UN-XA和UN-XB,但对机体和布局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动,使其成为拥有高超音速、超远距离飞行、特殊机动能力,还能在外太空使用的宇航飞行器。
机体表面覆盖有特殊装甲材料,能够承受穿梭大气层时的高温高热环境,机腹下的空间加装有通用接驳口,能够悬吊多种设备,而机首也能够进行模块化替换,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安装不同的设备。
比如弹仓模块,除却攻击用的高爆火箭弹,还能发射信号弹、照明弹、灭火弹、冷冻弹等不同功能的火箭弹。
还可根据需求,安装用于森林、城市消防用的消防设施;用通用集装箱改造的简易运输设施,用于应对大型运输机无法着陆的情况下的紧急物资运输;用于探测和收集电磁、声音、多频段光等数据探测设施;
最为显着的还是巨大机械臂设计,设计之初是配合超级模式,在垂直起降的情况下,能够移动巨大重物,但因材料和强度问题,只存在于设计稿中,并未进入到实用程序,属于一次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但因现实而放弃。
而千叶诚之所以了解这些,全因之前对总部提出的可变式机器人计划,其中就有巨大机械臂设计主要就是用于救灾。
除却怪兽造成的楼房坍塌外,山体滑坡、地震、台风、火山等自然灾害,都会出现体积庞大且极重的岩石,对救援造成巨大阻碍,而可变式机器人配合机械臂,比起常规的工程机械,不仅灵活,还更具有操作性。
也正是这一设计,才让总部爽快的批准了可变式机器人的计划,就是考虑即便无法用于战斗,也能用于救援,更别说后续的改装中,还有把可变式机器人用于星际基地和宇宙站的建设设想,开发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