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翻身下马,快步走到我面前,从怀中掏出一封金黄色的信封:“戴先生,皇上召见,请即刻启程!”
就这样,我带着忐忑与期待,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一路上,我不断回想着这些年在盐场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简陋私塾到如今颇具规模的学堂,从最初的几个学生到如今数百名孩童,我的教育普及计划一步步实现了,而且还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
抵达京城后,我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不仅见到了当今天子,还参加了一场盛大的教育界交流会。在会上,我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学者和官员都对我表示赞赏,认为我的做法为大梁朝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小主,
然而,在与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人士深入交流后,我逐渐发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尽管朝廷鼓励兴办学堂,但各地执行力度参差不齐,许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依然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再比如,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过于僵化,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真正的人才……
一天,我与一位来自江南的大学者探讨教育改革,他感慨道:“戴先生,您的教育理念固然先进,但要真正推行全国,还需要克服许多阻力啊!就说这科举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改革,谈何容易!”
我沉默了,我知道他说的是事实。科举制度已经存在了数百年,根深蒂固,想要撼动它,绝非易事。
“戴先生,您怎么了?”这位学者见我神情凝重,关切地问道。
我深吸一口气,望向窗外,目光坚定:“先生说得对,改革之路必定充满荆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让教育的种子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
回到住处,我久久无法入睡,脑海里不断浮现着交流会上听到的那些话语,以及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神。我意识到,想要真正实现教育的普及,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需要找到更强大的助力……
第二天清晨,我早早起床,吩咐孙大壮备车,径直前往城外的一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