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石尤风,生产更多的粮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登在扬州、淮安等地方大兴水利,经营几十年很有成效。建安初年夏侯惇在睢县附近的睢水支流筑堰种稻,贾逵在汝南拦住溪水种稻,开凿了两百里长得通运渠,史称贾侯渠。

由睢阳渠、广漕渠等地开凿,沟通了淮河与长江、黄河的航运。

大禹时期就已广泛种植水稻,《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还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给大家分发食物。

没有食物的地方,他就有多余的地方,分给那些少的地方。

东汉时,南方的人口逐渐增加,东汉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争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受大的破坏。

中原人民大量逃入江流域,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时带来了北方各地区较高的生产技术,这对于长江中下游还是很有好处的,

早期水稻的种植主要是“火耕水耨(nou)”。东汉时水稻技术有所发展,南方已出现比较进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术,

但是南方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许多区别。

稻对生长条件和栽培技术的要求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适量的水,南方虽然雨量比较多,还是需要讲求水利,以便灌溉。

由于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能蓄水;又有不少低洼地,容易被水淹没,这就给南方的土地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尽管春秋战国到秦汉的长时期内,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那样发达,而南方还是地广人稀,经济文不发展比不上中原地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长期人工和自然的择,水稻的品种和种植技术愈发的先进成熟,南方成为主要种植区域,东吴也想又更多合适的土地来种稻,生产更多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