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蜀锦,北伐之耗

因此,蜀汉政权的办法是以农业为根本,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大力发展农业为基础,蜀锦占据主要地位的手工业为辅的社会经济。

我们要认识到一点,就是蜀汉发达的农业为蜀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心思去织锦啊!

而大量植桑、养蚕都要占据大量耕地,消耗大量粮食。所以,蜀汉发达的农业是蜀锦大规模生产的必要前提。

诸葛亮给蜀汉制定了“闭关息民,发展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向。他反对“妨害农事”。认为让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才能使农业生产发展起来。

发展农业修养生息充蓄人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蜀汉政权凭借自己较为安定的区域政治环境和汉家王朝的正统继承人的旗号在招徕外来移民的方面下足了功夫。

蜀汉建都成都后,诸葛亮命李严移民二万充实汉中。经过李严这样大规模的移民耕种后,终于使一度荒凉的汉中地区得到重新开发,成为财富民安的富庶之地。

巴蜀素来富庶有天府之国美誉也是一个吸引移民的有利条件。加之蜀汉政权安置流民欢迎移民,三国之时竟出现了大量移民流入的现象,这对于蜀汉发展生产增强实力极为有利。

巴蜀的移民大量是流民,初,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蜀汉进行征伐战争往往迁移被征服地区民户入川,如第一次北伐“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这次姜维奉命征西平也是“强制”迁了几千名青壮回来,充实蜀中的劳动力。

为了保证农业产量稳定,蜀汉政权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灌溉事业,大力整治水利,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

据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用一千二百人保护一个水利工程,可谓前无古人,以使都江堰永远维持最佳状况,提高都江堰的灌溉力。

由于成功的水利设施建设,整个四川盆地“不知饥谨,沃野千里”,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处于都江堰灌区的绵竹(今德阳)、广汉一带的水田,保持着亩产三十斛以上的记录。

成功的农业经济不仅养活了蜀汉全国人口,“男女布野,农谷栖亩”就是对蜀汉农业最好的评价,但是这蜀汉的人口、粮草每年也就产出这么多,不打仗还好,到了诸葛亮北伐之时便是不怎么够用了,

锦是中国传统的高级多彩提花织物,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