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愈发疑惑,百姓素来惜粮,没有遇到天灾人祸,好端端的为何弃地不重。
杨觐光答道:“似崔府尹所言,这里靠近京城,京城官绅,勋贵免费从当地抽调农民服徭役,修建住所,陵墓,乃至府邸各种服务。”
“同时,包括地方官吏刻薄百姓,花样百出征税征税,多收上来没有上交中饱私囊的。”
“百姓耕种时间减少,土地减少,有些百姓交不起赋税被迫弃地逃亡,他该缴纳的税赋则要他乡亲来背负,导致情况雪上加霜,实在活不下去,不得不去乞讨。”
朱由校神色复杂的盯着杨觐光,对方知晓却从未上书汇报,声音提高几分询问:“你都知道啊。”
杨觐光浑身一颤,作揖行礼道:“陛下,此非京郊独有,臣曾经代天子使四方,远涉及陕西,河北,山西,后有在江西,陕西任职,持节复命,这些省份皆有,朝廷官吏亦基本知晓,怎奈辽东,西南两地战火纷飞,朝廷财政拮据,然户部官吏却增加百姓赋税,所以,即使百官知晓,上书奏报,亦无济于事。”
非他不上报,实乃所言成为惯例,百官约定俗成,皇帝不管,谁提出谁得罪人。
若非陛下开始整顿朝堂,若非内外廷官吏被问斩,他依然不敢说,不敢做出头鸟。
朱由校没有追究,常言道上行下效,万历,天启对政务不上心,焉能指望百官恪尽职守。
以前诸事不追究,将来回京务必减轻赋税,改善贫苦艰难处境。
为了解更多地方弊端,百姓困境,朱由校不耻下问,询问杨觐光,徐光启,毕自严,王象晋。
一路上,收获不少,让他重新认识大明,更清楚官绅奢侈,百姓疾苦。
临近黄昏,抵达一处村落内。
村口玩闹的小孩,见到上百骑闯进村落,吓的四散逃离,藏进旁边茅草屋内。
因为是路过,朱由校没有打扰,快走出村落时,朱由校突然瞧见前方几名衙役抱着货物从一家茅草屋。
接近着,一名老妪哭哭啼啼跑出来,抓住衙役裤腿,噗通跪地,哭哭啼啼道:“差爷,差爷,家里还有三个孩子,求你留点粮食吧。”
话音刚落,一名少妇牵着孩子走出来,边走边擦眼泪,也抱住那名衙役的腿,哀求道:“差爷,差爷,上月刚上缴的军饷,给家里留点粮食吧。”
嘭。
衙役抽出腿,猛地踹向老妪,喝骂道:“老东西,辽东正在打仗,陛下颁布命令纳税,难道你想抗命?”
言罢,抽出佩刀,刀柄砸向老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