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尽掌天下权【王绾番外】

那么问题来了。

吕不韦喜欢哪一个人的方略呢?

答案不言而喻。

吕不韦更倾向于李斯……

没错。

从吕不韦后期的变革来看,他是真的想慢慢蚕食中原,扎稳脚跟,揽下九州民心所向,最终缓步实现一统。

但……

吕不韦装的很好。

没错。

作为一国相邦,他的所有行为都会被密切解读。

于是,吕不韦选择了表面轻慢李斯,打发了这位稷下大才,担任成为宫廷卫尉。

而王绾则是一跃成为了宫廷长史。

这么一来。

从政治倾向上来看,吕不韦显然更加看重关中新贵的王绾。

原因在于……

吕不韦想要修缮大渠,就必须要关中新贵的助力。

待平衡好各方利益和态度以后。

吕不韦就会根据局势,一步步展露出他的现实意图,也就是他不希望鲸吞过快,他要的是蚕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尤其是九州民心,吕不韦份外看重。

对此。

王绾最初并没有看出来,他也曾天真的以为,吕相更为赏识他的方略。

奈何。

在后续的时间里。

王绾也慢慢的反应了过来。

他成了长史,进了宫,开始长伴于君侧。

王绾初见嬴政的时候,嬴政应该在十五岁左右,尽管其身份是秦王,却依旧难掩少年的青涩。

不过这份青涩很快就消失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而代之的是君威难测……

嬴政开始飞速成长,平叛长安君事件,外派甘罗出使事件,兴建大渠之国策,大秦内部的义兵新法改革……吕相开始与戍边上将麃公,针锋相对。

原因在于。

义兵新法需要废除斩首记功制度。

老将麃公不同意,非要携攻赵大胜的姿态,伏斩两万,去跟吕相对着干。

最终自然是吕相赢了,因为军武一把手蒙骜和关中文武新贵,都因为兴建大渠之国策,选择了支持吕相。

老将麃公环顾四周,他竟成了庙堂上的孤家寡人……

那一刻。

麃公肝胆俱裂,只能跪伏在秦王嬴政的面前,述说着自己只是遵从商君之法,以及斩首记功制度,对于大秦有多么的重要,实乃军功爵位制度的根基所在,断不能改。

然而。

嬴政望着这位四朝老将的脸,却一句话都没有说。

吕相也开始怒斥麃公,妖言惑主。

故。

麃公赢了沙场征战,却在庙堂政治的对弈中,一败涂地。

就像昔年的武安君白起一样,终究还是倒在了一场不是战争的战争之中。

从此。

王绾觉得秦王变得更加沉稳了,嬴政身上再无初见时的分毫青涩,乃至于在面对吕相的一些叮嘱之时,嬴政也能很好的应付妥当。

“所谓有道之君,因而不为,责而不诏,方才能够让百官诸臣尽显自己的才能。”

吕不韦所说的正是他在【吕氏春秋】中强调的君王执政要义。

说白了就是融合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好让秦王不要过于干涉他的掌国执政。

“君无为,臣有为。君执其要,臣尽其能!”

“王上身为一国之君,没必要把精力放在某一件政事上,更重要的还是需要顾好宗庙祭祀,告念诸神。”

……

关于道家的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