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得很!”崇祯帝难掩喜悦之情,连连称道,“洪爱卿果然不负朕望,此战告捷,乃我大明之幸,百姓之福!”
在这片刻的喜悦中,乾清宫内的气氛似乎也变得轻松了许多。然而,对于崇祯帝而言,沈槯的归来,又将是一场新的考验与较量。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权力的游戏,永远没有终点。
相较于出身行伍、英勇善战的沈槯,身为进士的洪承畴,其深厚的学识与稳健的谋略,让崇祯帝在纷繁复杂的朝政中找到了难得的安心之感。自松山之战后,建奴因内部汗位之争而暂时收敛了南侵的锋芒,洪承畴则趁机在辽西精心布局,将锦州、松山、宁远、杏山四城构筑成铜墙铁壁般的防线,使得辽西之地坚不可摧,为大明王朝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然而,正当关外局势趋于缓和之际,河南之地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流贼之祸如同野火燎原,自洛阳失守、福王遇难后,更是势不可挡,接连攻陷数十座城池,几乎将整个河南卷入了战乱的漩涡之中。面对这一紧急态势,崇祯帝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将洪承畴这位国之栋梁,以及李立峰、白广恩两位边军宿将的精锐之师,从关外前线紧急调遣至河南,以期迅速平息流贼之乱。
洪承畴,这位大明朝的擎天柱石,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力,迅速整合了李立峰、白广恩两镇大军,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他们不负众望,初抵河南便在朱仙镇与流贼展开了激战,最终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彻底击溃了流贼的嚣张气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玉田总兵李立峰一箭穿云,精准地射中了李自成的左眼,这一英勇之举,不仅重创了流贼首领,更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士气,使得流贼不得不仓皇逃遁至郏县,从而不战而解了开封之围。
深知崇祯帝对河南局势的深切忧虑,洪承畴深知捷报的重要性。他即刻命人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将朱仙镇大捷的喜讯送往京师,详细奏陈了战事的经过与成果,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朝廷的忠诚与对胜利的喜悦。这份塘报,如同一缕春风,吹散了崇祯帝心头的阴霾,也为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带来了一线生机与希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河南的郏县,此刻成为了李自成与罗汝才麾下二十万大军暂时的避风港。这二十万大军,实则是鱼龙混杂,真正能够冲锋陷阵的精锐不过五万之众,其余皆是随行的眷属、老弱病残,构成了这支庞大队伍的辎重与负担。朱仙镇一役,虽以官军的胜利告终,但流贼并未元气大伤,洪承畴所报的斩首五万之数,实则是为了鼓舞士气而夸大其词。实际上,战场上倒下的流贼多为老弱,真正的战斗力损失微乎其微,流贼的撤退更多是出于战略考量,而非被洪承畴彻底击溃。
李自成之所以选择退兵,其背后有着深邃的考量。首要原因,便是面对洪承畴这位宿敌,他不得不谨慎行事。洪承畴,这位屡建奇功的将领,其手中沾染的流贼鲜血见证了其冷酷与坚韧,高迎祥的陨落便是明证。李自成深知,与这样的对手交锋,任何轻敌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再者,李自成退兵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意图给洪承畴以致命一击。自吸纳了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文人智士后,李自成的起义军已悄然蜕变,不再仅仅满足于流窜劫掠,而是开始构建自己的根据地,实施更为长远的战略规划。朱仙镇之战的失利,虽让他措手不及,却也激发了他更为强烈的反击意志。
随着刘宗敏、李过、李岩等心腹大将的迅速集结,郏县的流贼大军迅速膨胀至六十余万之众,更有革左五营等势力的加盟,声势浩大,仿佛一场风暴即将席卷中原。然而,就在李自成筹备反击之际,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也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