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旧日的遗产

托身锋刃里 一碗杜康 2610 字 2个月前

理论上来说,它现在本可以直接跑路了,那杜乘锋这几天好像发了病一样,也没有继续追它,这个时候正是逃离追捕的大好时机——可若是真就这么空着手逃了,它又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更何况那一刀开山的景象他也看到了,若是那神兵被杜乘锋拿走,它不就一点翻盘的机会都没有了吗?

“所以你对那神兵……很了解?”

就在灰黑火凤这边刚消了点气的时候,李家大郎又开口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难道说藏在山里的神兵,是你放在那里的?”

“不算是,不过你也可以这么理解。”

灰黑火凤懒得抬杠,也不想跟这李家大郎多费口舌。

严格来说,神兵确实不是他放的,毕竟镇压这些神兵的,乃是昔日的那些楚人。

那是大楚征服天下的时候了,当时的大楚还是如日中天,那个年代的楚人也充满了傲气——和如今这些得到一把凶煞兵刃就当成宝贝的凡人不同,昔日的楚人在弄到那些神兵宝器之后,第一时间想的却不是什么利用,而是看看这玩意与他们的研究成果相比,谁更强。

“我们今人未必就不如古人!”

这便是昔日那些楚人们喊出的口号。

在这份疯狂思路的引领之下,大量存世的神兵宝器被拆毁,楚人用他们的硬实力证明了,他们对于煞气的了解,确实已经超越了昔日的古人。

但是,事其实不是这么算的。

作为楚人最后的末裔,同样也是最后的求道者,灰黑火凤很清楚,昔日楚人对待那些神兵宝器的思路有些过于粗暴了——楚人在对神兵宝器进行评判的时候,往往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破坏力,破坏力强的就是好的,破坏力不够,那就是没用的垃圾。

毕竟兵刃这玩意,终究是要拿来杀人的,杀人都杀不利索,那还叫兵刃吗?

灰黑火凤自己也曾经受到过这种思路的影响,觉得破坏力才是绝对的,也正是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它成功制作出了前无古人的终极兵器——然而很遗憾的是,那个它亲手制作出来的人形兵器,楚人遗民自己也打不过,甚至还倒戈一击,几乎将残存的楚人彻底灭族。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契机,它才痛定思痛,开发出了意识转移的技术,将自己的意识隐秘的藏在了楚人代代相传的霸王戟里,只等这杆兵刃落入那人形兵器手中,来个腾笼换鸟,走上那条羽化成仙的登天之路。

它成功了,它也失败了,失败的它甚至连霸王戟都丢了,被那杜乘锋拎着剑撵着打。

所以它才会专门跑过来,捡垃圾。

当然,这个垃圾只是以楚人当年的标准而言,也就是“破坏力不够”,但如今的它却早已清楚,破坏力并非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就像它亲手打造的那具仙人体,那具人形兵器最宝贵的地方从来都不是什么移山倒海的威力,而是对于煞气的完美适应性。

“所以应该能找到一些帮得上忙的东西吧……”

灰黑火凤心里有些忐忑,它只记得自己从记载上看到过,这边有昔日楚王朝遗留下来的地堡,至于这个地堡里到底留了什么东西,它也不是很清楚。

说到底,在它还是人的那个年代,大楚早已被虞朝推翻了两百多年了,若不是楚人遗民尽力维护着昔日的典籍,它连这个地堡在哪都找不到。

当然,现在是找到了,但是麻烦却更多了。

首先,因为年代隔得实在太过久远,足足两朝甚至三朝的时间,那地堡早已真的被埋进了地里。其次,那个叫杜乘锋的神经病突然一刀就把山轰塌了,本就已经被深埋的地堡上便又堆了一层山体废墟,被彻底埋了个利索——不过若只是这样的话,对它来说也不算太大的阻碍,不管是找人刨出来,还是仗着自己无形无相的优势硬钻进去,总是有办法的。

可最近几天,那个叫杜乘锋的神经病,赖在废墟上不走了。

这是犯病了?还是说看出了它的目标?亦或者,那个叫杜乘锋的神经病,也感受到了神兵宝器的感召?

“隔着一座山体都能吸引人过去挖,当年的前辈们这是糟蹋了什么好东西啊……”

灰黑火凤愈发地痛心了,要是当年的前辈们能把这些神兵宝器都留下来好好利用,昔日的楚人还会亡国吗?若是当年的前辈们能多留点东西给他们这些后人,它还至于被打成这个样子吗?

要知道它都已经修成了在世真仙,化身不死火凤,却硬是被人当成鸡来追着撵,这简直……

“所以,靠你了。”

灰黑火凤再一次在李家大郎的心底开口。

“就像之前说好的那样,合作,你负责在上面把风,不要让任何人,尤其是那种一看就很能打的人,过来干扰我,我负责下去探路,把神兵宝器带上来,我们各取所需,如何?”

“……”

李家大郎沉吟片刻,他还不是很相信这个灰黑大鸟的话。

莫名其妙的教了他一套戟法,甚至还要帮他夺取神兵宝器,而代价却仅仅只是站一会岗,防止闲杂人等靠近——这怎么听都只有他自己的好处,而这灰黑大鸟的收获,却是半点都没有。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哎你小子。”

灰黑火凤的怒气又上来了。

什么叫非奸即盗,对这小子好点还不行了?当然,这个好不是没有代价就是了,它需要这李家大郎给它挡住可能冒出来的杜乘锋——所以这李家大郎还是强一点好,哪怕只是用脖子去卡住杜乘锋的大刀,都能给他争取到一个足够的撤退时间。

小主,

“我说了,我们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