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刘瓦匠就下到泥坑里,又看看旁边堆积如山挖池塘清理出来的黄泥。
伸手抓了一把泥,用力在手里搓玩,双手合上感受一下土壤的黏度,又从旁边的小水坑里打湿双手,继续揉捏那团黄泥。
俩年轻人拉着刘瓦匠上来,王小帅立即向前问道:“怎么样,这泥可以吗?”
“可以是可以,不过还得加工一下,有牛吗?”刘湖青玩着泥巴问道。
“有两头。”
“那行,先晒土吧。”
王大山带着运输队用箢箕挑来一担担黏土,刘瓦匠一家四口开始挑选里面的料浆石和其他杂质,并要求在挑土的时候就要清理这些东西。
用箢箕挑到平整好的土场,倒成像种地样的一条长条,日晒雨淋,隔几天翻一翻,释放紧密的结合力,其实就是让土风化。
同时在刘瓦匠的要求下,村里有现成的人手和砍来的竹子,再现场编织稻草帘,不到一个时辰就在选定的地方搭起了一个草棚。
草棚搭起的后,又抬来村里的夯锤,将草棚里的地面夯实。
将晒好以后的土,拢到棚子外面的硬地上,铺成大约一尺厚的一大盘,直径约三丈左右。挑水泼透,然后牵两头条牛转圈“炼”泥。
转的时间长了,牛的脚印有了规律,牛脚落地的地方变化不大,起不到“炼”泥的作用。刘瓦匠招呼“炼”泥的大儿子用铁锨铲泥把牛脚印盖住,或者改变转圈的方向,提高“炼”泥效率。
“炼”一盘泥费了半天的时间。刘瓦匠“将地上的熟泥用手抓起来捏不变形,就像家里过年的时候打好的糍粑一样。
泥巴“炼”好以后,刘瓦匠就安排村里壮劳力驮泥巴到瓦棚里面。刘瓦匠小儿子用钢丝弓的一头扎进泥巴里面,扎到底,用一只手按住这一头为轴,另外一只手握住另外一头沿地面旋转大约九十度再提起来,一坨泥巴就割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