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朕要拉拢辽国重臣和猛将

“微臣李若水遵旨,定当不负圣命。”

赵吉微微一笑说道:“李爱卿,可曾听闻过六年前辽国科举状元郎耶律大石否?”

李若水回禀道:“微臣略有耳闻。

近几十年来,辽国受我大宋文化昌盛之影响,其皇亲贵族们,汉化得很快,其不但学契丹文字,更是会习汉文、说汉话。

由于辽国科举,乃是效仿我大宋的科举考试,亦是要用汉字书写,考圣贤文章,写策论等内容。

故此,宋辽两国的读书人,亦是相互观注着对方每届科举那前三名的进士及第者,都会是谁。

微臣早在六年前,就听说了,辽国天庆五年那届科举,进士及第的状元郎,乃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

赵吉问道:“李爱卿,对耶律大石还有多少了解啊?”

李若水道:“微臣所知,耶律大石比微臣略长几岁,他今年应该三十三岁了。

耶律大石不仅通晓契丹文字、亦晓汉文,还擅长骑射。

他在辽国的天庆五年进士及第后,先在辽国朝廷任翰林应奉、翰林承旨等职,如今他迁升为辽兴军的节度使。”

赵吉微笑着说道:“李爱卿是我大宋科举的进士及第者,耶律大石乃是辽国科举的进士及第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待到你二人见面,必然有很多可聊话题。

你使辽后,在私下里一定要想方设法会见到耶律大石。

握朕所知,耶律大石乃是辽国青壮将领中,能独当一面者。

李爱卿若能将耶律大石拉拢过来,

或是退而求其次,让其能亲宋,

则对大宋甚是有益!

朕会为李爱卿记上大功一件!”

李若水急忙跪拜道:“微臣若水谨记,定不侮使命!”

赵吉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

“爱卿若无他事,可先行告退了。”

李若水叩首,道:“微臣拜退。”

赵吉急将李若水搀扶起来,和蔼地说道:

“李爱卿平身。”

赵吉还拍着李若水的肩膀,叮嘱道:“李爱卿此行,还是有一定的风险的。李爱卿出使辽国后,万事应随机应变。

李爱卿保重是,一定要全身而回。到时,朕为李爱卿设宴接风!”

此举,可把李若水感动坏了,受宠若惊!

李若水揣好赵官家亲笔所书的两封密信,告退而出……

赵吉望着李若水的背影,心中暗道:李若水并不知道朕欲拉拢过来的耶律大石,其在未来有多牛逼!

赵吉结合自己没有穿越前,在现代社会里所学的历史知识,他知道:

等到明年,辽国的保大二年(即公元1122年),金军在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还会南侵辽国。

到了那时,辽国的那位‘职业猎人皇帝’天祚帝便会不战而逃。

耶律大石会与群臣立秦晋王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

(实际上,这时辽国有两位相互都不承认对方地位合法的皇帝,。

一个是率部逃得不知所踪的天祚帝;

另一个是留在燕京自行即位的皇帝耶律淳。)

在此期间,大宋联金伐辽,派重兵二十万大军,来到幽州的门户涿州城下,欲收复燕云十六州。

刚刚登基不久的辽国皇帝耶律淳,急忙派耶律大石为主帅,领兵防守在燕云十六州的门户之地涿州城……

如果涿州城丢失,那么幽州便无险可守了。

耶律大石率部守卫涿州城。

宋军派出使者,进城准备招降……

耶律大石果断地斩杀了入城招降的大宋使者,以示决战到底。

此际,宋辽之间隔着一条河,名叫白沟河。这条河就是宋辽两国的边界线。

宋军招降不成,便发起进攻。

大宋西军将领杨可世率领六千轻骑,先渡过白沟河,进入兰甸沟后,中了耶律大石设下的伏兵。

再加上耶律大石亲率骑兵,掩袭杨可世所部。

杨可世所部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杨可世仗着坐骑战马跑得快,才得以脱险……

之后,耶律大石又奇袭击了大宋老将种师道所部的营盘,逼得种师道只好率部后撤……

耶律大石率领骑兵,把溃败到雄州城下却被童贯拒绝放进城的上万名宋军败兵,斩杀殆尽……

至此,大宋想靠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军事行动,在辽国大将耶律大石率部的阻击之下,彻底宣告失败。

……

时值金军逼近辽国的南~京(即后世燕京)时,六十岁的耶律淳刚当上了辽国的皇帝,还不过百天,他便病逝了。

耶律大石只好率部,投奔天祚帝去了……

不久后,耶律大石在与金军作战中,被金军俘虏。

他假意投降金军,却趁金军疏于对他的看管,便骑上快马又逃回到了辽营……

耶律大石力劝天祚帝出兵攻金没有成功,气得他率二百铁骑,逃至可敦城,自立为王。

……

耶律大石在西北“养兵待时”,联结西夏、南宋等政权及西北各部对抗金朝。

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耶律大石率军西征……

两年后,他在叶密立称帝,号“菊儿汗”,汉号“天佑皇帝”。

之后,耶律大石率部继续西进,并迁都八剌沙衮。

公元1141年,耶律大石率军在卡特万之战中,击败塞尔柱帝国及中亚各国联军十万,使塞尔柱势力退出河中,确立了西辽在中亚的统治。

由此,在艰难之中率众西征的耶律大石,在中亚开创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王朝,史称“西辽”。

赵吉面对向耶律大石这般英雄人物,自然是要想尽办法,将其拉拢过来为大宋所用。

当然,赵吉也深知,让出使辽国的李若水,带着朕的密信给耶律大石,并不可能让他一下子就率部归降大宋,

但是,可以在其心田,埋下一颗‘走投无路’之时其退路就是大宋……

此时,当值小宦官入殿奏报道:“梁大官在大殿外等了好一会儿,有急事要面圣。

官家是否宣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