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姚广孝的力劝下,朱棣决定为东昌阵亡的将士举行祭奠仪式,以此激发士气。
这场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生者的激励。
随后,朱棣收拾好心情,再次整装出发。”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再次率兵南下。
尽管靖难之役打了三年,燕军胜多败少,
但是燕军的地盘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最终的胜利似乎遥遥无期。
关键时刻,姚广孝再次展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为朱棣指明了战略方向:
‘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他建议朱棣放弃逐一攻占城池的缓慢策略,而应迅速集中兵力,直捣南京!
因为京师守备相对薄弱,一旦受到直接威胁,必将动摇建文帝的统治根基。
朱棣采纳了姚广孝的建议。
随后在淝河与灵璧两场关键战役中,燕军以少胜多,大败南军,极大地提振了士气,也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紧接着,朱棣率领燕军乘胜追击,直逼京师南京。
面对朱棣的大军,南京城内的守军和朝臣们人心惶惶,建文帝也在此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绝望。
最终,在内外交困之下,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成功夺取了皇位,改元永乐,开启了明朝的新篇章。”
“朱棣能够靖难成功,固然离不开他自身的雄才大略和建文帝一方的愚蠢表现。
但作为朱棣手下首席谋士的道衍和尚姚广孝,自然有一番精彩的表现。
《明史·姚广孝传》中记载: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意思是:道衍虽然没有跟着朱棣在前线战斗,但朱棣的行军战略和策略都是由道衍和尚制定,道衍和尚在靖难之役中出力最大。
所以朱棣正式登基为帝后,称道衍和尚实是靖难第一功臣。”
“作为靖难之役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姚广孝协助朱棣起兵,引发了许多杀戮,其行为与普度众生的和尚身份,似乎格格不入。
按常理,姚广孝应该会像当年刘秉忠辅佐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那样,还俗成为宰相,协助朱棣治理国家,从而功成名就。
但姚广孝并未走上这条道路。
尽管朱棣曾多次邀他还俗出仕,甚至赐予他豪华府邸和美女,但他都一一婉拒。
朱棣无奈,只好赐名‘姚广孝’,并封以爵位和官职。
但道衍和尚,尽管已年近七旬,仍坚守佛门清规,对女色和世俗的荣华富贵毫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