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超越了个人才能的范畴,
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
一种对忠诚、智慧和献身精神的赞美。”
“诸葛亮临终时给后主上书言: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每每读之,让人不觉感慨,一代明相,心忧社稷,勤劳为国。”
看到这里,
许多人心中激荡,忍不住纷纷感叹,
“诸葛亮,实乃人臣之典范,其忠诚与智慧并重,堪称世间少有!”
“是啊,他不仅谋略过人,更有文人风骨,当真是文人楷模!”
“诸葛孔明确实令人钦佩,但他事必躬亲,或许也限制了蜀汉其他人的成长吧?”
“他的五次北伐,虽然显示了其坚韧不拔的决心,但也耗费了蜀汉大量的国力,此举是否明智,值得商榷。”
“一代名相,终究也有力所不能及之处,如若他能更注重团队合作,或许蜀汉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
在人们的热议声中,苏治继续讲解道,
“诸葛亮的一生其实并不完美,
他也有瑕疵,有疏忽,甚至有错误。
因为他毕竟是人,而非神只。
诸葛亮最大的问题,
无疑就是在培养和选拔人才上。
与曹操、王猛对人才的‘唯才是举’不同,
诸葛亮坚持的选拔标准,首先是重德,其次才是才能。
要知道,有才能的人本就很少了。
再要求品德也要高尚,那可真就是凤毛麟角了。
这种严格的选拔标准,使得蜀汉后期可用之才寥寥无几。
诚然,姜维、蒋琬、费祎等人都是杰出的英才,
但遗憾的是,
他们的数量实在太少了。
人才的匮乏,
导致蜀国后期出现了人才断层的严重局面。
诸葛亮他似乎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他那样的高度。
以他自身为标杆来选拔人才,
那可真是太为难天下的英才了。”
“诸葛亮存在的另一个大问题,
就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在蜀国国内,
只要是达到刑杖二十以上的事情,
诸葛亮就要亲自过问和处理,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他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