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哪怕是对方在自己面前种田,

哪怕是对方给自己的统帅送女人衣服也无所吊谓了。”

“战前,诸葛亮已经竭尽所能地储备粮食,

但前线的消耗速度,还是超过了他的预期。

即便能从当地获取一些补给,也难以保证大军长期作战的需要。

同时,盟友孙权的撤军,

更是让此次北伐的前景变得黯淡无光。

就这样,双方开始了新一轮的较量,

这次不再是军事上的正面冲突,而是一场意志的较量。

双方都坚决不愿撤退,不愿将宝贵的土地轻易放弃。

随着双方大军持续消耗着巨量的物资,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在对峙期间,

司马懿也曾试图通过奇袭诸葛亮后方来改变战局。

虽然取得了一些小成果,

但却并未能改变诸葛亮占据五丈原的现状,自然也无法扭转全局。”

“正当双方谁都不愿意后退一步的时候,突变发生了!

蜀汉帝国的实际领导者,

汉军兵团的灵魂人物诸葛亮,

在前线突然病逝!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诸葛亮的去世堪称天塌地陷,

这意味着蜀汉朝廷的内部,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地震。

同时,如何让汉军安然撤退,也成了当务之急。

而此时的局面无疑是极为复杂的,

甚至可以说是诸葛亮北伐以来,汉军遇到的最大危机。

第一,军队的灵魂人物诸葛亮已经死了,汉军士气已经跌入低谷,根本无法再作战。

第二,诸葛亮不仅是军事统帅,还是政治领袖。

在他去世后,如何实现权力的交接,是蜀汉朝堂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所以汉军必须撤。

第三,司马懿依然在渭北虎视眈眈,

蜀军要是贸然撤走,

汉军势必将会面临魏军骑兵的猛烈追击。

针对这种现实,诸葛亮的遗言可以说是安排的简单明了了。

首先肯定是:秘不发丧,以稳定军心。

其次,前后军调换角色,前军(魏延)断后;若魏延不从,则直接不管他,先行撤退。

这套安排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想法:迅速、隐秘地撤出五丈原。

对此:《三国志·蜀书十》记载如下: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

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