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不接受投降

在否定、调侃、讽刺一个人或事物时,“刻板印象”起到了很大作用,譬如《三国演义》里面动辄“江东鼠辈”的称呼,实际上,是对一群“投降派”文臣的定性,也是孙氏偏安一隅、只求自保的评价,不能说,江东人全都是鼠辈。

关键在于,骂骂人也就算了,自己可千万别信。

杜建孚确实勇猛,又确实心高气傲了,他看不起郑彦华,多少有些嫉妒的成分,开口“屠猫将军”,闭口“闽国叛将”,仿佛这个人,一辈子就静止了。

没错,郑彦华打死的是乳虎,可别忘了,当时郑彦华也是少年身份,也是乳臭未干!

小孩子干掉小老虎,还不够勇吗?杜建孚,你吃亏就吃亏在不懂啥叫实事求是,啥叫“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围点打援”的戏码上演,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杜建孚不出意外地上当了,说起来,孙承佑、曹雄、孟安等人也是,次次都上当、当当都一样!

观音岭很陡峭,角度在60°到70°之间,垂直高度五十米左右,岭下布满了灌木丛,没有上山的路,岭峰与下面的龙华山高坡,也就是湖州军驻地,水平距离约为八十步左右。

完美的伏击场所,不枉几千人凝神屏气,在阴寒天气、朔风之中隐藏一天一夜。

一片漆黑之中,龙华山,观音岭,吴越版“凡尔登战役”正式拉开帷幕,一台“宁国军牌”绞肉机开足马力!

最先动手的是弓箭手,五百人活动了好一会儿,才感觉胳膊、臂膀、手指的血液流通,各自找好射杀位置。

瞄准一群“干饭人”,开弓,松弦——

杀伤力很大,比平常要大。

根据抛物线原理,箭簇射中人体的时候,不仅弓弦提供的动能在发挥作用,还有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两者形成“合力”。

在湖州军陷入一阵慌乱之后,宁国军也冲下(滑下)观音岭,杀了杜建孚、郑松林一个措手不及!

屹立高处的齐象,用冰冷的眼神,注视着下面的一切,灌了一口冷酒之后,吩咐道:“放灯!”

三盏祈天灯缓缓升起,进攻的信号,发出去了。

郑彦华、柴克贞一直没动静,因为,一直在等信号,看到祈天灯之后,松了一口气。

“全军出击!”

柴克贞上前一步:“郑节度,还是由末将领兵冲锋吧。”

“哦?”

“斥候来报,龙华山之南,有数条小径,虽大队人马难以通过,可若是小股逃窜,不成问题。”

郑彦华略一思忖,点头应允。

“大唐儿郎,随我来!”

……

说实话,这仗打得,南唐有点欺负人了。

就算不统计白天的伤亡情况,按照满员满编来说,宁国军一支队伍就六千人,再加上清淮军一部,小一万人了,跟对面四千湖州军打。

就这,还用了“打援战术”。

杜建孚委屈极了,不过,先别委屈,因为更过分的还在后面,在郑彦华的规划当中,出城援救长兴的军队,只能有一个结局——

全歼!

不接受投降,不留活口。

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为了彻底击溃“太湖之南”吴越军民的信心,让大部分人,彻底放弃抵抗的想法。

李景达不是下令屠城了吗?威慑还不够吗?不够,屠城,只是让一部分老百姓感到了畏惧,造成社会层面的混乱,却尚不能撼动吴越军队的组织体系。

甚至,在一定情况下,“屠城之举”就会转化为人们的怒火,因为过度害怕,置之死地而后生,全都奋起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