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汪家给孩子们发新年红包,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大多数的人还在为温饱奔忙。但汪家却已经能在过年时,给孩子发压岁红包了。
本来,汪家父辈是想着从大到小,一路发下来。年龄越大,拿的越多。年龄越小,拿的自然小。
汪浩当时便对父辈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他要求父母的做法必须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年龄大小,在收红包上存在差异。
他甚至认为,年龄越大,越不应该接受父辈给的红包。相反,年龄小的孩子,由于没有任何收入,应该要比年龄大的孩子多拿一些。
汪家父辈尊重了他的意见,并且为了考验他,将发放红包的大事,交给了汪浩去负责。
那一次汪家过年的红包分配,推翻了历年来的习惯。
汪浩不但让每一个孩子都拿到了同样数额的红包,他还将属于自己的红包,以补贴的形式,发给了年龄最大的哥哥姐姐。
也是从那一次开始,同父异母的哥哥和姐姐,开始从心底接受了这个弟弟。
燕京培养计划出台后,汪家作为资深的家庭,自然能赢得被选拔的荣幸。
但是,汪家孩子那么多,究竟谁才是最合适的,又最能赢得大小孩子的一致拥护呢?
汪浩在这时候脱颖而出了。汪家全体兄弟姐妹,一致推选汪浩从政,成为汪家未来还能在政治舞台上长袖善舞的继承人。
汪家如此,温家也不例外。
汪、温两家同时推选出来一名子弟,作为未来的接班人。这在当时是一个天大的机密。
据传,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在一次非常重大的会议上当众指出来,红色江山要想继承发扬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掌握至高权力。
汪浩与温玉,几乎是同时成为培养对象。
不过,汪浩知道培养计划。而温玉,却一无所知。
传言,老一代领导曾有个约定,那就是每家每户,都必须推选出来一个子弟从政。但谁将成为下一代的执牛耳者,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其实,老一代没有明确下来,就是想让下一代在竞争中走出来。只有经过优胜劣汰选出来的人杰,才能顺利将红色传承发扬下去。
本来,在下一代的子弟当中,汪浩一直以鹤立鸡群般的优越感领先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