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一个老工人停下手中的活计,有些犹豫但又不敢开口。
张平自然也注意到了,走上前温声问道:“老伯,可是有何话要说?不必拘谨。”
老匠人看着张平这么和蔼可亲,大胆的开口问道:“大人,小民很期待这官学的建成,只是想冒昧的问一下,将来我们自家孩子若是来官学求学,不知这个束修是怎么算啊?”他心里也是渴望自己孩子能来读书,可是奈何手里也没有什么银钱。
周围的匠人听到这话,也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目光齐齐的望向张平。
“大家放心,这官学是为了咱们贫江县的孩子们所建,只要孩子们愿意来学习,只需自己带好日常吃的喝的就行,无需任何束修,就是要让咱们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张平朗声说。
“大人,真的能如此吗?这不会只是说说而已吧?”一位匠人带着疑虑问道,有些不可置信。
“各位,这绝非虚言,朝廷有明确政策支持官学发展,凡是入了官学读书的,基本无需缴纳费用,”张平郑重地回应。
在大夏,但凡是能够进入官学读书的学子,皆是束修全免,朝廷每年都会拨款一些日常的费用,这官学名额也竞争十分激烈。
且还都是考上的秀才往上才有资格去上学,贫江县的特殊,杨知府同意他修办官学,也是想到了这一点。
杨知府深知贫江县的教育困境,这里的孩子们大多因贫困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启蒙,长久下去,将会严重影响整个县的未来发展。
张平一心为民,积极申请修建官学的举动深深打动了杨知府,所以杨知府决定破例给予支持,同意他在贫江县开展官学建设。
“多谢大人!”匠人们听后,脸上都洋溢起了希望的笑容。
“这得益于陛下圣明决策出政策,也多亏杨知府同意,我们当努力建好官学回报他们。陛下一直致力于让天下百姓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我们贫江县能有此机遇,全赖陛下的恩泽,我们一定要将这份感恩化作建设的动力。”又跟大家狠狠吹了一波景文帝的英明事迹。
他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心中也有着一丝担忧。
在这官场复杂的环境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若让旁人误解这官学建设的功劳全在自己身上,一旦传入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耳中,便会认为他鼓动民心。
在日常行事中格外谨慎,每一个举动都力求做到公开透明,让大家都清楚地看到,这一切都是在陛下和杨知府的领导与支持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