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子来梅洞寨了?这事不小!
于是,李芗泉意若未尽的点了点头,又故做深沉的对周围的人道:“红薯的种植,要有一颗平常心,切岂急燥。好了,今天就这样子,大伙把我今天所讲都回顾一下,再兴,你最好把这些记录下来,形成一本指导性文件。”
旁人还没有把他这段现代的话完全理解透,李芗泉已经走下山,身影快速消失在寨内的大正街上。
在通往正将府的路上,需经过南寨的练兵场,偌大的场内,正有几队甲士进行操练。
宋初,像韩世忠等军都是行用纯队战术,即一队均是清一色刀手、枪手、弩手或是弓手等,而四川诸军的纯队,也是比照办理,以五十六人为一队。
四川宋军,部分可以追溯于北宋时期与西夏攻伐百年之久的西军。大宋西军与党项人在数代人的交战过程中,逐渐壮大,直至形成北宋后期唯一能战的野战骑兵军事集团,如果金兵不南下,可以预计西夏将被大宋西军歼灭。可惜的是,在以文驭武的宋代,西军最终被童贯等人稀里糊涂的分化瓦解--当然是皇帝的指使或者默认,先是在白沟河之战中没来由被日暮西山的辽军击败,最终又在太原与女真的战斗中,损失殆尽,领军的小种相公也战殁其中。
后来熙河军经略使姚古返回陕西等地收拾残兵,才又重建西军,更在随后的吴阶等南宋名将手中成为镇守川陕等地的骨干,后来蒙古入侵,不屈的残余西军退入川地,继续抵抗蒙古铁骑,不过比起当年的动辄二三十万的西军,退入四川的那点人,实在算不得什么。
不过,有宋一代,西军也可谓为国尽忠了,而且西军的悍勇,并不比其它强军差了去。长宁军成立先期,其骨干就是来自西军,哪怕后期既有禁军也有乡兵的补充,但万变不离其宗,西军的作战思维与训练的风格,已经深入长宁军的骨髓当中。
现在的练兵场内,喊杀声震天响,披挂整齐的宋军甲士在都头、将虞侯、十将、承局等指挥下,正以纯枪、纯弓、纯弩的军阵进行训练,只见枪队在前,弓次之,弩再次之,其弓弩手各带刀斧,有板有眼的行进、操练。
李芗泉前些日子也请教过韩亮,当时韩正将也毫不隐瞒其想法,他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阵:每队九十人,通九队作一部,九部为一阵。
“缘弓可射八十步,弩可射二百余步,虏骑若近,先发弩,枪、弓队小坐,次发弓,若至前,则纯枪之势甚壮,可御马足,加之骑军掩杀,鲜有不胜!”
简言之,韩亮希望建立一支混合枪、弓弩、骑的军队,以克制蒙古铁骑。现在,韩正将手下、加上刘整降兵,又经过一番整编,竟也有了两队骑军,两队神臂弩,一队弓手,一队还是混合长枪与斩马刀的枪队。
但要实现那个几乎遥不可及的目标,就连李芗泉也可以看出来,这点人口基础与供应能力,当前绝无可能。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韩亮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名职业军人了,他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这种观念还深入到自己所掌握的军队当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长宁军的纪律堪称典范。在凌霄城中,李芗泉亲眼目睹了军民之间宛如一家人般的紧密团结。这种情景或许与大部分百姓本身就是军属有一定关系,但长宁军对待梅洞寨及其周边村落的民众同样表现出色。
他们不仅严守军纪,对待百姓更是亲切有加。在梅洞寨驻扎的这段时间内,长宁军从不扰民,甚至还主动帮助村民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他们的善举赢得了当地民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