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间美味

什么?鞑子肉?难道前些日子在战场之上斩杀的鞑子皆被做成了腌肉?!

如五雷轰顶的李芗泉一时石化,他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想吐,他怎么也想不到,竟然会有人肉出现在宴会上,而且是以仁义道德着称的宋人身上!眼前那碗五花肉,似乎上面长满了绿毛怪,正张牙舞爪的向自己扑来。

刹那间,无数画面如潮水般涌上他的心头。他仿佛看到了《水浒传》中那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黑暗的客店里,面目狰狞的母夜叉残忍地杀害了投宿的旅人,然后将他们的尸体剁成碎块,做成可怕的“人肉叉烧包”拿去贩卖。虽然这只是虚构的小说情节,但谁又能保证现实中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更何况,历史的书页中也清晰地记录着类似的事件。在那些饥荒肆虐、民不聊生的年代,人们面临着极端的饥饿和生存压力。当粮食极度匮乏的时候,有些人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来获取食物。他们或是聚众抢劫富有的人家,以求得一线生机;或是无奈之下,选择了“易子而食”这种惨绝人寰的行为。

这些场景让他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人性在绝境面前真的如此脆弱吗?难道为了活下去,就可以抛弃一切道德和良知吗?他感到一阵寒意从脊梁上升起,同时也对人类的命运感到由衷的悲哀。然而,他知道这些不仅仅是遥远的过去,也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一种警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更要努力避免重蹈覆辙。

至于军队食人,前秦苻坚时期在长安的一次战斗,守军斩首了1800名突入城内的敌军,随后这些敌军的尸首就成为军粮,军官们也把这些人肉带回家给自己的妻子食用。

不光是吃敌军,自己人在最后时刻也能吃。唐代声名显赫的大将薛仁贵,曾率一万四千将士出击漠北,但无功而返,在回来路上没有食物充饥,最终全军人相食,入塞后,部队只剩下不足千人。

最震惊的事件发生在着名的唐将张巡身上,其守卫睢阳之时,以数千唐军在此阻挡安禄山大军围攻。在持续数月的围城战中,城内首先发生粮荒。在粮食吃完后,士兵开始吃马匹,马匹吃完后,开始食用3万多名女人,老人和孩子。令人惊奇的是唐军虽然知道外无援军,内无粮草,自己必死在此,却没有叛变者。最后城破,城内6万军民,只存活400余人。

张巡守城,为摇摇欲坠的唐王朝争取到了时间,平定安史之乱,其功不可没。当然,历史也给了张巡一个交代,唐肃宗盛赞张巡之功,也提到其不得已而食人,但其又有劝臣守节之大义,认为张巡功大于过。到后来,张巡的塑像还被请入太庙,成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以上不过众多吃人的例子罢了,历史上,被围城日久仍不肯投降的军将,当城池中缺粮时,杀人为食而据守者不计其数,朝廷也会赞其忠勇,只是那被食之人,就没人理会了,甚至,连岳武穆也作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至于夏商周秦汉之间,“烹人”以飨宾客、臣子之事,则比比皆是、层出不穷。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古人以人肉为食,并非其性如禽兽,而是他们轻视生命、抑或是求生所不得不为之的一种手段,从而并不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难于接受的一件事。

否则,前秦时期的长安,因守军饿毙,已被夷族攻下遭到屠城,否则,薜仁贵的大军,会全部饿死在回塞的路上。。。。。。

但是,但是。做为一个受过伦理教育有着与古人不一样衡量标准的现代人,哪怕理由再充分,李芗泉说什么也无法接受!他宁愿饿死,也不愿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