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领命而去,开始在营地周边进行土壤测试和水源勘探,寻找最佳的种植地点。
同时,李四还要求技术人员探索生产日用品的可能性。
研究如何利用营地内的资源,如木材、金属和布料,来制作家具、工具和衣物。
尝试开发简易的生产线,以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确保营地的长期发展,李四还决定组织幸存者分批次外出搜集物资。
强调。“大家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要有计划地外出搜集物资,不仅仅是为了补充营地的库存,更是为了寻找新的资源和机会。”
李四还强调了营地内部的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重要性。
告诉所有幸存者。“必须珍惜每一份资源,减少浪费。通过回收和再利用,延长物资的使用寿命。”
后勤负责人站在库房的门口,望着里面那些零星散布的物资,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
半小时前,下令进行一次全面的库存盘点,现在,统计结果终于出来了,情况非常糟糕。
粮食储备只够维持五日,如果不尽快找到新的补给来源,幸存者们将面临饥饿的威胁。
日用品的情况稍微好一些,但也只是相对而言——存量不足一半幸存者使用。
严重影响幸存者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卫生和健康方面的基本需求。
至于各类消耗品,燃料、药品、电池等,情况更是岌岌可危,只够支撑三天。
李四,作为幸存者营地的领导者,接到后勤负责人的汇报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物资短缺的问题如果不迅速解决,整个营地的生存都将受到威胁。
幸存者们看着营地面临着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
营地,这个曾经共同的避风港,如今却因为资源的枯竭而变得岌岌可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面对这样的困境,幸存者们的反应各不相同。
对于那些家中资源足够支撑一个多月的幸存者来说,认为留在营地是一个更稳妥的选择。
利用这段时间来寻找新的资源,或者与其他幸存者合作,共同开发新的供给方式。
而那些只能坚持半个月或10天左右的幸存者,面临的压力更大。
一些人经过考虑后选择离开营地,去其他地方寻求庇护。
那些看着朋友离开而心生动摇的幸存者,在情感和理智之间挣扎。
内心深处进行一番激烈的辩论,权衡留在营地的安全感与跟随朋友离开的不确定性。
最终,一些幸存者选择跟随朋友出去闯荡。而另一些幸存者则选择留下,与营地共渡难关。
在营地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时刻,防卫负责人和守卫队长作为营地安全和秩序的维护者。
角色变得尤为重要,不仅要确保营地的安全,还要面对幸存者们日益增长的不安和恐慌情绪。
当守卫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幸存者选择离开营地,感到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也对营地的未来感到担忧。
防卫负责人和守卫队长通过与李四领导人的沟通,表达了对当前局势的关切。
李四作为营地的领导者,虽然对幸存者离开表示遗憾,但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权。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些人可能因为个人原因或对营地未来缺乏信心而选择离开。